成就数智企业:走进济南城建,建有型世界,筑无限梦想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15 18:12:52 来源: 我要评论近日,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主办,济南城建集团、用友网络协办的工程建设行业人才发展大会“走进济南城建集团·成就数智企业”专题活动顺利举行。60余名行业专家与业界精英齐聚一堂,深入济南城建集团,调研参观济南城建集团高质量发展成果,沉浸式体验了济南城建的发展与成长脉络,并召开专题交流会共话工程建设企业人才发展之路。
济南城建:九十余年铸就市政建设巨擘
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29年,是具有九十余年发展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注册资本金30亿元。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工程设计市政行业甲级等100余项资质。年施工能力500亿元以上,综合实力位居山东省市政行业龙头、全国市政行业前列。
在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企业也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济南城建集团为升级人才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携手用友打造高效精准、前瞻的人才管理体系,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和数据支撑,推动人才管理全面升级。
战略引领,人才兴企
为分享企业人才培养经验,探讨先进的人力资源技术、业务场景应用、领先实践案例,共同塑造更多人才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用友特别联合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和济南城建集团,举办“走进济南城建”活动,学习交流济南城建在人力资源数智化的转型经验。
会上,业界翘楚齐聚一堂,现场与济南城,现场与济南城建集团深入探讨工程建设行业人才发展的数智化未来。
“近年来,济南城建集团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紧抓国家和行业发展机遇,以人才为企业发展核心驱动力,搭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人力资源新质生产力,全面持续推动集团向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
——济南城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刘相华
“顺应时代发展浪潮,济南城建行至今日,始终坚持“人才兴企”战略,把人才培养工作列入集团重要议事日程,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人才长效机制,形成“选用育留”全链条人才管理体系,设计了符合“城建特色”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出一支拥有强大动力的铁军队伍。”
——济南城建人力资源管理部部长 于曰江
数智化驱动人力资源管理提质增效
“大数据和智能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许多突破式的改变,数智技术打破人与机器边界,引领未来用工新模式。在人力资源领域,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帮助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能通过提供更好的员工体验和职业发展机会来吸引和保留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
——用友网络高级专家 郑昕
用友网络高级专家郑昕在演讲中分享到,用友DHR以AIGC、RPA、VPA、OCR、知识图谱等智能技术为基础,结合长期服务中国大量领先企业人力资源数字化变革的优秀实践,重塑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精准的人才发展,敏捷的组织变革、智能的人力运营和卓越的员工体验。
图:用友DHR领航人力资源数智化
以济南城建为例,济南城建携手用友,基于BIP商业创新平台,共创共建起人才管理数字化系统,贯通人才标准、人才盘点、人才继任等业务场景,实践并达成看清人才、看全人才、激活人才、科学配置的核心目标。
图:济南城建 | 搭体系、识人才,助力企业成长
创新合作,共促发展
“此次观摩活动济南城建集团和用友非常重视,在前期做出了大量的精细准备工作,对济南城建和用友的精心筹划和热情接待表示感谢。”
——中施企协培训部主任 孙鑫
参会嘉宾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表示此次观摩活动收获非凡,认为这是一次思想和观点的碰撞,经过此次活动对人力资源的数智化管理和人才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期待后续有更多交流和合作机会,共同推动工程建设行业的人才发展和数智化进程。
图:参会嘉宾发言
随着"走进济南城建集团·成就数智企业"专题活动的圆满结束,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济南城建集团在人才发展和数智化转型方面的坚定步伐和创新精神。此次活动不仅为行业专家和业界精英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更为工程建设行业探索人才发展的未来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创新和合作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让我们以济南城建集团为标杆,以人才为基石,以创新为引擎,共同迎接工程建设行业的数智化新时代。
关于建筑与地产行业事业部
用友领航企业服务36年,面向各类勘察设计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专业工程施工企业,以及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物业服务和城市更新等不动产开发和运营企业,充分发挥用友BIP3的领先技术优势,通过在财务、人力、项目、资产、采购和供应链等十多个领域提供云服务、数据服务和人工智能服务,形成从咨询、产品实施和开发到行业场景化落地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助力建筑、地产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郑重声明:中国IT研究中心网站刊登/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论证其描述。中国IT研究中心不负责其真实性 。
【更多独家新闻请关注中国IT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微信搜:CNIT观察】